报告题目: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
报告时间:2018.12.7(周五)上午10点-11点30
报告地点:bat365在线官网登录入口918会议室
主讲人:王晓光,bat365在线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日本立命馆大学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访问学者。2014年获聘珞珈特聘教授。目前兼任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知识组织委员会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知识管理论坛》编委,美国情报科学与技术学会会员。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金、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研基金、科技部“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各类基金项目30余项。在JIS、JOD、JKM,Scientometrics,《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ICIS、JCDL、DH等知名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与教材5部。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促进三大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更是拓宽了图情专业的研究领域,其中数字人文成为图情领域重要研究方向。12月7日在上午,我院有幸邀请王晓光教授来我院开展了一场题为“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曹院长主持,众多师生参与本次学术活动。
王教授首先通过几个问题引发同学们关于建设专题数据库重要意义的思考,再从数字人文兴起的时代背景、相关概念到研究内容,从数字人文研究组织和机构到方法和工具,从我国数字人文研究概况到武大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相关工作,王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全球关于数字人文研究的进展,以及王教授本人在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的成果与思考。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数字技术从计算机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不断进步,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单一学科可能不足以解决人们发现的问题并达到探索的目标,这就推动了学科的交叉和理念创新。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数字人文(又称人文计算)应运而生,它首先产生于语言学而后人文计算的思想逐步扩展到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领域。王教授强调在数字人文研究中主要思考三个层次的问题:方法层,如何利用新型数字化技术创新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工具层,如何深入应用新型软件工具与网络平台实现人文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教学?问题层,如何发现并研究由新型数字技术带来的新人文问题(如数字资本主义、数据主权、数据捐赠等)?
王晓光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全球经典的数字人文研究项目,武汉大学的“图书文献领域的跨国际大规模古籍文化资源数字化”、哈佛大学和北大古代史研究中心和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合作开发的“历史领域的细粒度知识专题数据库建设”、威尼斯时光机以及文学领域作者身份识别、政策科学领域的文本分析研究、考古学领域的GIS结合应用领域的应用研究等,将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相结合,使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得到了众多宝贵的成果。在“人文图像与地图视觉分析与知识发现”项目中,研究者们实现了利用数字技术对敦煌壁画的重现,将破损的敦煌壁画以高清的数字化形式展示,旨在重现敦煌辉煌的历史风貌,为进一步的人文研究奠定了基础。Science一篇用数据绘制三千年文化史图的文章,以著名艺术家的出生地和死亡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艺术中心变迁路径进行分析,以视频的方式展示了三千年以来世界文化中心的变迁,使人大开眼界。另外,王晓光教授还介绍了进行数字人文研究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
最后,王晓光教授表示中国进行数字人文研究起步并不晚,并简要介绍了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相关研究以及后期的努力方向。在与在座老师同学们交流过程中,王老师表示针对各项目团队的数据库如何安置、用户如何获取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研究者面对的两难的问题,用户想要访问研究团队的数据库却不易获取,项目团队开发出完整的数据库却无处安置使得数据库成为一次性产品,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王老师指出希望出版社能够开发资源库用以合理安置数据库,方便用户获取并加以利用,这一工程将能够大大推进我国各领域的研究进程。至此,本次会议圆满结束。